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方寸之间,广阔天地
——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艺术实践课

 

当地时间11月14日,伴随着艺术创作课上学员们的作品的问世,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秋季学期中国艺术实践课温馨落幕。本期实践课从10月17日开始,孔子学院教师李顺琴、丁笑丛分别开设了国画和篆刻工作坊,前后共授课八次,吸引了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师生员工和克利夫兰社区居民100余人次参加,受到一致好评。
   在中国画课程中,学生依次学习了竹子、熊猫、梅花、金鱼等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熊猫是中国国宝,竹子和梅花都代表着为中国人所欣赏和推崇的高尚品格,金鱼象征财富……老师一边介绍这些图案背后的文化意义,一边细致地讲解怎样握住毛笔、运笔、调色、勾勒技法等,指导学生画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挺拔的竹林、憨态可掬的熊猫、盛开的梅花、灵动的金鱼跃然纸上,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This is my masterpiece!”(“这是我的杰作!”)
   比起中国画,习惯于签名而不是盖章的美国学生对篆刻则有些陌生。篆刻课程老师从篆刻的历史讲起,简要介绍了篆刻艺术的沿革、发展、小篆字体的选择以及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实践部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先后尝试篆刻了阴文(红底白字)的“福”字和阴文自己的中文名字,甚至有学生刻出了难度更高的阳文(白底红字)“福”字,所用的材料也由第一次的胡萝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直到最后一次课用篆刻专用石头刻出自己精美漂亮的中文名字。蘸上朱砂,在宣纸上小心翼翼印下去,一枚枚红色的印记引来大家连连“amazing”(“太棒了”)的赞叹。
   把印章印在国画上,一幅完整的作品便完成了,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他们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拍照留念,还放到社交媒体上向家人和朋友“炫耀”自己的成就,还有学员表示要用自己的画作来装饰房子,为节日增添有中国味的喜庆。在这短短八次课中,学生从不会握笔、不会拿刻刀,到理解了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竹子、阴文阳文包含了什么传统哲学思想,在单纯学画画、学篆刻之外还更多地了解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一枚小小的印章,在这方寸之间,学生们好像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体验了全新的艺术领域。
   本期工作坊结束了,但学员们仍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下个学期还要来参加我们的工作坊,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通即将新鲜出炉。


撰稿:丁笑丛李惠文,供图:丁笑丛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