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克城消息

   

從爲長城選中文敎材説開去(上)

楊 立

     在參看了幾種中文敎材後,我從國內的人民敎育出版社的《語文》第3、4冊中,選取了幾篇課文,作爲長城夏令營中班(2-4年級)和大班(4-6年級)的敎材。
我選敎材的標準,簡而言之,就是內容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語言文字的藝術性。
頭一條,就是思想性。對於思想性,我有個感覺,也許是錯覺,就是海外或針對海外的敎材編寫者,對課文的思想性採取迴避的態度,生怕搞不好就涉入敏感地帶。因此,大量的民謡、兒歌和無關痛癢的叙事、狀物的課文被編入敎材。不是説這樣的課文就不合格,但如果能把一些淺顯的人生哲理或親情故事,藉助中文這個載體傳達給孩子,豈不是一舉兩得嗎?况且,科學態度、求知精神、同情心、幸福觀、友愛互助、自強不息等等等等,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在美國,也是被極力提倡和推崇的。記得某年的SAT作文題就是,你認爲名人和普通人,誰更幸福?孩子如果從來沒有想過“什么是幸福”這個問題,他能寫出什么來呢?
     我一向認爲,華裔孩子學中文,不能單純地去認字背詩,而是要學中國文化。從文化層面來講,是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體會中國文化的精髓,進而産生出對祖國優秀文化的自豪感;從實用角度講,將來我們的ABC與中國朋友交流時,要能明白他們的思維方式,要與他們對於中國的認知在同一水平上。這也是我選國內小學普遍使用的人敎版語文敎材的另一目的。
       《去年的樹》是根據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話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冬天要到了,小鳥與大樹相約,等來年春天再回來爲它唱歌。春天到了,小鳥飛回來了,可是樹卻不見了,它被砍伐、加工、做成了火柴。小鳥找啊找啊,最後在一個村莊的小姑娘家里,找到變成了一束燈火的大樹,於是,小鳥爲燈火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故事溫馨又憂傷,是童話作品中的佳作。而作爲課文,它又是可以引發很多話題的好文章,友誼、恪守承諾,乃至環保、人與自然的關係,都可以成爲課堂討論的話題。實際也是這樣,我去旁聽了這堂課,孩子們爭相舉手發言,氣氛熱烈。然而,由這篇短短的課文,我甚至想到了更多……
      那還是在長城夏令營開營的前幾天,我在學校走廊遊蕩,熟悉環境。一面銅牌上印着的華裔孩子的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走到近前仔細讀來,卻讓我不由悄然淚下。説起來,這孩子我雖不認識,卻是聽説過的。他于去年夏天,在足球比賽時,心臟病突發,不幸早逝。這塊銅牌,就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以孩子的名義設立了基金,以奬勵這所孩子曾經就讀的小學里,學業優異的學生的。早先更知道一位朋友,以英年早逝的丈夫的名義,在丈夫的家鄉,捐助了多個扶貧項目。我內心對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妻子充滿了敬意。
      因此,當選定《去年的樹》作爲夏令營中文課文之一後,我帶着中文老師,來到那塊銅牌前,講了我的感想,就算是個牽強的聯想也罷--小鳥把她對大樹的思念,寄託在了燈火上,爲它唱出深情的歌。而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故事,縱然孩子、丈夫已經不在了,但愛還在更多的人身上延續……
     每每在讀名家名文名言時,就會産生類似的聯想和感嘆:孟子、文天祥、譚嗣同、林覺民、布魯諾、伽利略、林肯、馬丁·路德·金……他們的文章激情四射,人格的光芒、思想的高度讓人敬佩不已……
      這兩天看《人間正道是滄桑》,劇中人瞿恩的一段話,又使我聯想到了那“去年的樹”。“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得以實現,縱然犧牲了我的生命。”歷史上有多少這樣堪稱大才的“大樹”,爲了理想,爲了眞理,而做了小小的“火柴”,用生命點亮了科學、民主的“燈火”。他們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們爲之奮鬥的理想、事業,卻得以永存--或以科學造福人類,或以思想滋養世人的精神。我們或許做不了這樣偉大的樹,但高山仰止,我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知道,歷史上、現實中,是有這樣的大樹,値得我們去景仰的呢?
      話扯遠了,這也只是課文內容的思想性的一個方面,其他方面,如生活態度、治學方法、什么是幸福等,在其他入選課文里都有體現。下一篇再談課文的知識性和藝術性。
(查看更多的信息請上:www.cpeaus.org)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