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哥城名人李兆良 一專多才受贊譽

 

〔本報訊〕哥倫布華人社區有一位名人李兆良先生,他也是華報的好朋友。在7月4日這天,,陳天(已故中國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的小公子)從加州來俄州參加美國花劍比賽,借此機會華報主編浦瑛將陳天紹給了李兆良先生。如同他的父親陳逸飛,陳天對繪畫藝術有着非凡的天分,同時他還對石頭情有獨鍾,雖然他和李兆良先生倆人在年齡上相差有60多歲,但他們對石頭還有對中國及美國的歷史硏究與對文化共同愛好使得他們進行了一次很深的交流。精通書法和金石篆刻等多項藝術的李兆良先生評價説:年齡僅有13歲的陳天卻有着相當于一般40歲的人對石頭硏究的經驗,眞是後生可畏前途無量。當日李先生還吿訴了我們他來美國的故事:
    李兆良 (廣州話拼音 Siu-Leung Lee, 普通話拼音 Li Zhaoliang) ,1943年11月17日生於香港。廣東東莞客籍人。美籍華裔。皇仁中學畢業,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系學士(1969),美國普度大學藥學院生物化學博士(1974)。他曾任耶魯大學化學系硏究員,德薩斯州農工大學化學系副敎授,康寧公司生物科技資深硏究員,伯特爾硏究所生物科技資深硏究員,香港生物科技硏究院副院長,中港美三邊合作藥物硏發公司總經理。
    1979年中國科學院邀請講座敎授 。訪問並講學於北京,上海,廣州中科院屬下植物,化學,生物化學,藥物等硏究所。1979國際抗癌聯會獎金。1979年招收中國赴美國德州留學的第一批硏究員。1989-93年擔任香港生物科技硏究院副院長期間,負責該院業務,促成中美港三方合作之生物科硏項目及公司管理。他曾經發明專利二項 。中藥硏究,開創以酵素合成天然化合物,油脂類,生物鹼,蛋白質化學,分離分析化學,同時在美發表有關黃耆有效成份論文科學論文40多 篇。
    讓我們高興的是李先生還把他2007年發現的中國人比哥倫布早發現美國的故事吿訴了我們,那個故事眞是有點神秘:是一封電子郵件、一通電話,以及一枚黃銅圓牌,激發李兆良追踪鄭和船隊是否曾到過美國之謎。李先生經過三年多的探索,他日前向美洲鄭和學會會員表示,“鄭和船隊沒有來過美國是不可能的,而且來過不只一次。”他的説法是硏究鄭和歷史上的新發現,令許多關心這段歷史的華人感到振奮。
    李兆良先生是生化博士,因醉心中華文化及歷史,退休後擔起東西文化的橋樑,以網站推介中華文化及歷史。他到華盛頓探望女兒之際,經友人介紹應邀到美洲鄭和學會談他近年來對鄭和下西洋的硏究心得,會員們聽後認爲他的發現很重要。


    與《1421:中國發現世界》作者Gavin Menzies熟識的李兆良認爲,該著作內容很多是附會。至於怎會一頭栽入鄭和硏究,他歸因于一封主題爲“這是什么?”的電子郵件。
    他説,一張貼在網站上的黃銅圓牌,將他與擁有這塊銅牌的主人牽上線,那人在北卡羅來納州靠近艾許維爾的小鎮深山里,以金屬探測器找到這枚埋在土下四呎深的“宣德金牌”,因爲對象不起眼,便隨意將之擱置抽屜經年。 當李兆良通過電話後,對方決定將銅牌寄給他鑒定,並提出願意以上限150元出售,若協助鑒定的李兆良願意購買,還可打折。因緣機會,這塊被洋人視同“破銅爛鐵”的銅牌,便成了李兆良的寶物,也開啓他追尋這塊銅牌“身世之謎”的不歸路。
李兆良以春秋以降及明、清等中國歷代的冶金術爲佐證,以及硏讀古書,證明自己手中這枚直徑7公分黃銅圓牌貨眞價實,當初説服他的關鍵是圓牌中央凸鑄“大明宣德委錫”中的“委”字,説明其來歷;後來又發現,古文“錫”與“賜”通,更證實他的猜測。
    李兆良表示,發現這枚“宣德金牌”的地點離海岸有250哩,他循線追踪印地安人與英國人,乃至美國獨立戰爭在當地的歷史變遷。他並指北卡有條河名叫“Santee”,與“山地”同音,而客家人在古時稱“山地”。這些蛛絲馬迹,讓李兆良不願放棄聯想,繼續探索。
    除銅牌之外,李兆良在追踪過程發現利瑪竇在中國所繪的地圖,藏着許多人所不知,與鄭和下西洋有密切關聯的暗碼。他從利瑪竇地圖中找出解開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謎團,並已將硏究論文寄至國際鄭和學會明年7月5至7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學術硏討會。
    李兆良説,一般歷史或考古學家都僅硏究其專業範疇,他因可遍覽中英文群書,在硏究鄭和時更能旁徵博引;同時他也充分發揮科學家的精神,徹底地探索相關問題。
    記得今年5月著名作家冰凌在李兆良先生家做客,冰凌得知李先生有願望硏究中國人比哥倫布先發現美洲新大陸,冰凌願意在紐約爲李先生打擂臺,祝願他的硏究能早日得到正確的答案。

 
  華人開拓美洲早於哥倫布

李兆良



    最早開拓美洲的是一萬多年前遷來的亞洲人,當時還沒有“中國”這國名,但是這些美洲最早的移民與華夏文化息息相關。哥倫布是最早的歐洲人到達美洲,也是最後一個。因為有很多確實證據支持明朝華人在鄭和時代比哥倫布更早來到美洲,成為開墾美洲的重要動力。
    六百年前鄭和七下西洋,終點在哪裡,一直是懸疑。同時,美洲開發的史料也有不少矛盾,無法解決。2012年,李兆良出版的《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比較了14至19世紀間六百多份 地圖,綜合世界史原始資料,分析地名、語源、地形、按語。數據顯示:《坤輿萬國全圖》的主要訊息與利瑪竇時代的歐洲並不相容,就是說,這份地圖不是歐洲人繪製,也不是利瑪竇繪製的,而是源自利瑪竇來華以前160年(約1430年),中國已有的訊息。即使算《坤輿萬國全圖》是1602年繪製,上面記載的地名地理,還是比西方到達早200多年,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地圖完全用中文標記,唯一可能是中國人早已到達美洲。這個結論難以反駁,而且驚天動地,因為它代表明代中國人不止首先到達美洲和澳洲,並繪製地圖,是明代中國人開拓了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局面。西方 15、16世紀的世界地圖,在某種程度上來自鄭和時代中國散佚在外的地理資料。李兆良用刑偵推理,質疑世界史三大經典理論,還原歷史眞相,補充了鄭和下西洋的結局,破解了中西交通史六百年的懸案。
    最近消息,李兆良關於《坤輿萬國全圖》與鄭和的硏究已經列入中國大陸高考複習歷史課件(人敎版)必修2第2單元第3講“開闢新航路”一章。該書出版後,台灣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幾乎第一時間即上架,台灣立法院圖書館,地理資訊科學硏究專題中心,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劃把該書作重點新書推介,各主要大學也陸續收藏,相信將來中國敎科書更正有期。
    5月31日,李兆良被邀請在加拿大多倫多華人文化中心作了詳細報吿,特別針對加拿大歷史和與《坤輿萬國全圖》對照,得出結論,地圖上加拿大許多地名是漢語翻譯為歐洲文字,原文不是歐文。《坤輿萬國全圖》標記的地名與地理,完全正確,光從1602年算,比西方到達早200年以上。假如以地圖眞正成圖年代為1430年算,更是早350年以上。受到當地華人熱烈的支持,公認是有力的證據,無可辯駁。華人媒體,三家電視台爭相訪問報導。
    除了地圖的證據之外,李兆良還用明代華人留在美洲的痕跡作為進一步的證明,完成第二部書。完成這本書,說難也不難,其實是根據事實常識和科學推理。說簡單也不簡單,為了偵破鄭和疑案,李兆良花了7年時間,每天工作十幾小時,採集的信息包括15世紀西方的原始文獻,未經改寫的原文,明史,歐洲史,印第安史,伊斯蘭史,甚至非洲史,還跑到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的博物館,直接審閱文物,又訪問美國東南部,西部印第安人居留地,實地調查,用各種旁證支持地圖的證據,涉及到領域有陶瓷,旗幟,語言,方言,民俗,金屬,天文,動植物,農作物,農耕技術等等。
     這些證據有些得來非常不易,要認眞從美國文獻,報導的字裡行間找。舉個例子,加拿大與美國西北部都曾出土永樂通寶,永樂就是派鄭和下西洋的明代皇帝的年號。但是美國人與加拿大人並不懂得重要性,媒體根本不報導,或者只是簡單帶過。這些信息是極其重要的證據。
   第二本書,今年11月出版。它將還原美洲開拓史的眞面貌 – 歐洲人還沒有到達美洲以前,明代中國人已經開墾土地,帶來中國有特色的農耕技術,製陶技術,與美洲的原住民平等交易,和平相處。美國以往一直認為華人是1850年尋金熱以後才來美國,分享了歐洲人開荒的果實,是不正確的。明代華人融入美洲原住民的社會,作出很大大貢獻,尤其是農耕方面。
    歐洲人最初到達美洲,還沒有殖民觀念,當時的文獻比較客觀。到開始殖民美洲,發覺美洲不是像以前想像無人居住的,在利益衝突下,有些記錄被歪曲掩蓋,也有是因為語言文化的隔閡誤寫的。反正,原來明代華人的貢獻,被完全抹殺,只突出歐洲人中心論。李兆良著重收集的文獻是第一手的,未經改寫的歐洲原始文獻,最具說服力。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有多方面的證據支持,李兆良信心百倍說,“明代人沒有來過美洲是不可能的”。這兩本書的目的不是誇大自炫,不是發揚狹窄民族主義,只要還原歷史眞相。
     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事、實、史、是,四個字同音不同調,卻把關係清楚表達。把過去發生的事如實記錄下來,就是歷史,有了眞正的歷史,才可以分辨是非。以史為鑑,指導將來人類發展的方向。歪曲錯誤的歷史,只會誤導發展的道路。這是為什麼要更正歷史的原因。
    過去四百餘年,尤其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西學東漸」的衝擊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力,創造力,由懷疑到抗拒,有人甚至要全盤推翻本國文化、科學、宗敎、藝術、政治、經濟,競以西洋為宗。這項硏究不只為歷史翻案,更重要的是掙回民族自尊和自信。 面對東西文化的融合,以一種不亢不卑,去蕪存菁的態度,尋找合理的發展道路。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歐洲人開拓美洲”的概念,經過幾百年的宣傳,可以說根深蒂固,要改正觀念,殊不容易,有各種來自政治,宗敎,種族,甚至經濟的阻力。美國以哥倫布命名的城市就有20幾個,很湊巧的是,李兆良居住的就是俄亥俄州的首府哥倫布市。李兆良說,絕對不是要把哥倫布市改為鄭和市,但是歷史一定要如實反映。
    當新訊息與傳統觀念衝突時,究竟採取怎樣的態度,是固守成見,還是追尋眞相?這是分辨科學工作者的標準。兩種觀念矛盾牽涉到國家民族的榮譽,是接受眞相,還是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世界公民與狹窄民族主義的分野。眞相終歸會被接受的。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