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遠方傳文共分享

 墨爾本馮寶榮先生致信本報並撰文與華報讀者分享

致:尊敬的 《伊利華報》編輯部,
社長/主編: 浦瑛,
總編輯: 劉元華,
多謝第七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介紹,去年本人幸得拜閱 貴報,祈蒙賜敎。
本人繼續習慣在香港業餘時間就已經兼職的投稿報刋雜誌,因而也希望可以投稿 貴報;本人投中英文稿 貴報如下,敬請斧改。
另外請問 貴部是否可以指示約稿的範圍? 方便本人遵奉 編輯閣下之意,投稿貴報,尤如其他報刋如下指示約稿的範圍。
澳洲 墨爾本 馮寶榮

 

富人“短期出家”: 赎罪疗心找商机

  澳洲 墨爾本 馮寶榮Powing,Fung  
   


   現在愈來愈多的老闆、企業家們,紛紛遁入寺廟,或者“短期出家”,或者熱衷於當義工,給和尚師父們做下手、化緣。
    這些曾幾何時的掘金老闆、企業家們,擁有令人炫目的財富與頭銜,本可置身於豪宅,愜意地修剪玫瑰,共鳴鳥兒;如此令多少人羨慕嫉妒的生活,他/ 她老闆們偏不樂享其成,反自尋其苦,蝸居禪寺陋室;門外是佛堂,每日凌晨4點,誦經聲準時響起,他/ 她老闆們的作息,也同和尚別無二致。
   眾人知道,他/ 她老闆們多是有復雜經歷的人,商海起伏伴隨心海沉浮。這些紅塵中的禪修,是為著洗脫“結石”?寄託心靈?還是附庸風雅?
他 / 她老闆們的清修生活如此?
    凌晨3點半,茫茫群山還隱於如墨夜色中,鳥兒也未醒,禪寺的朝鐘準時敲響。他/ 她老闆們簡單洗漱後,身著海青,跟隨法師、和其他短期清修者走向大雄寶殿。長長的隊伍蜿蜒前行,除細碎的腳步聲外,再無半點聲響。排列站定後,由法師領誦,在有節律的木魚聲中,讀經早課開始了。不少初學者不明其意,只能簡單照念,但是在念到佛號時,他/ 她老闆們聲有哽咽。
     5點左右,眾人一邊唸誦,一邊依次走向各大殿,向殿內佛像挨個行禮磕拜。這個枯燥但嚴格的儀式耗時約1小時。這是重要的“行為修”,雖然無數次重複,但始終令人保持敬畏感和謙恭心的姿勢,是為消除業障,改善待人接物。
  下殿時已6點。此時天剛濛濛亮,連綿群山被薄薄晨霧和寺廟升起的炊煙環繞,早齋即將開始。齋前,所有人須合掌默誦感恩經,隨後由和尚派飯。每個人應根據自己的食量來要求,飯菜必須吃精光,容不得半點浪費。齋飯時,無人交頭接耳,碗與筷碰撞的聲響也被降到最低。他/ 她老闆們暗中觀察著和尚們的淡定與整潔,自覺收拾起自己灑落的飯粒菜渣; 20分鐘後,用齋完畢,排隊離開,秩序井然。隨後是勞作。或者打掃寺院、打水、洗菜,或者整理經文,或者準備法事所用的信物、串珠等等。
   8點一到,眾人集體盤腿而坐,由法師授佛法理論。但是他/ 她老闆們十分鐘後便如坐針氈,奈何他/ 她老闆們那個被魚肉酒水嬌慣出的便便大腹正被雙腳頂著。
    下午,午休半小時至1小時後,即進入打坐環節。打坐時不能說話,在蒲團上靜坐,法師會指引心志專一,進入冥想狀態。起初,他/ 她老闆們須遠離手機,要消除雜念何等困難,一閉目,商思不聽大腦使喚便魚貫而入。法師常會建議兩種方法,一是數呼吸,二是凝視佛像。漸漸地,他/ 她老闆們也悟出打坐的好處:心安靜下來,事物的本質似乎更易一擊即中。
    打坐後是暮齋,隨後晚課,往往是法師召集眾弟子在課堂裡開示、解惑。堂內,燭光搖曳;俗世的喧囂,彷彿真的被擋在了門外、廟外、山外。
  他 / 她老闆們的精神“結石” 如何?
    他/ 她老闆們“短期出家”禪修多非一時興起。在別人眼中,他/ 她老闆們坐擁名利,但風光背面,是少有人知的疼痛。這些疼痛,或因“原罪”而難以啟齒,或礙於尊嚴假裝堅強,或因無人能懂和無處可訴,最終落定、藏匿於內心不易發覺處,經年累月,變為精神中的“結石”。但總要有某種力量和出口,將“結石”震碎、排出。這多半是他/ 她老闆們親近佛門的動因;而一部分人,想“贖罪”,要擺脫不安。
   他 / 她老闆們藉禪修療愈心靈?
    清淨的寺廟真是能夠拂去一些人的心靈塵垢。無論贖罪、疲憊還是挫折,都是心靈窮苦之人的嘆息,因為“窮得只剩下錢了。他/ 她老闆們幾乎都有多次“短期出家”的經歷,或是尋到一處寺廟一坐一整天,看著人家拜懺,聽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淚。
  他 / 她老闆們流行“財布施”?
    他/ 她老闆們一段日理商機後,便迫不及待要去寺廟裡靜一靜,淨一淨,正是折射出了他/ 她老闆們的精神依賴。這種精神依賴也表現為各種“財布施” ;現在他/ 她老闆們群體中,流行起來以各種方式資助寺廟,吸引信眾前來“短期出家”共修,分別設有7天、15天、21天、30天、60天的暫住或是常住,食宿皆免。
   他 / 她老闆們的如此新 “圈” ?
   那些因“禪”投緣的他/ 她老闆們居士、義工們,也漸成一個“圈”,有人稱之為“佛商圈” ,開始脫離過去那“人商圈”,轉投“佛商圈”。過去那“人商圈”太勢利,今天我幫你,目的就在於明天你要幫我。但是在一個“佛商圈”聚會飯局上,前半段大家還都在高談闊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後半段,便有人忍不住就拿出自己企業的產品目錄,依次分發。

    捫心自問,紅塵中的禪修,談何容易?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