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華報

主編的話

華報電子版面閲讀下載

刋登廣吿

發行訂閲

招聘職位

聯係我們

 
 
 
 
 
 
 
 
 
 
 
 
 
 
 
 
 
 
 
 
 

 

 

匹兹堡/哥倫布/辛辛那提消息 

     

熊德龍:我有百分之百的中國心

 

 我們每一個人到地球上走一趟,最後都要死,死了就跟一根草一樣,還要被埋在野草從中,但一個人有一點能力,他能爲別人,爲社會做一點貢獻,那活的就有意義了。假如有一天我變成了沒人知道的小草,但熊德龍科技館,熊德龍學校,熊德龍大橋永遠還留在那里!  “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龍
   1947年11月,在印尼的一個漆黑的夜晩,一個小生命伴隨着嘹亮的哭聲來到了這個世界。但是襁褓中的他被像包袱一樣地遺棄在孤兒院的門口。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一年後,當華人熊如淡夫婦來到孤兒院,想收養一個華人的後裔時,他們突然發現小傢伙的目光正緊緊地盯着他的夫人,那目光在期待中含着希望,就在那一瞬間,她離不開他了。他們改變了主意,抱起這個“洋人”回了家。從此,他擁有了一個溫馨的家,也有了一個中國的名字--熊德龍。
  也許像所有天下的父母一樣,望子成龍的熊氏大婦,把所有的情愛都傾注在德龍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啓發他,培育他,造就他。希望他成爲一條光宗耀祖的騰飛的龍。
    熊德龍沒有辜負養父母的期望。16歲開始,他就單獨出外闖蕩謀生,18歲當上小老闆,開始經營泡沫塑料,從最軟的海綿到最硬的鋼鐵,他的性格也在鋼性和柔性中捶打。性格決定了命運,他逐漸崛起于印尼工商界。
    事業有成的熊先生一直以他的滿腔熱情來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經濟建設事業,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就到雲南、貴州、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偏遠、貧困地區投資建厰,如貴州省畢節市的啤酒厰就是熊先生投資興辦的全省第一家外資企業。當時,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那么多,究竟賺了多少錢時,熊德龍説,我到中國不是爲了做生意、賺錢,爲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
    熊先生還捐助了許多公益事業,如雲南大學“德龍科學館”;昭通市“德龍職業學校大理農業學校”;“大理農業學校”;貴州工業學校;長春市少年中心;長春市口腔醫院;吉林四平市國書館;瀋陽市少年宮;廣州中山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湖南省地區希望小學等等。爲了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他還在美國創辦以反映中國建設成就爲主的中文報紙《國際日報》;多年來,他支持中國建設共捐款達五千萬美元以上,同時他還邀請了廣東、雲南、貴州、吉林等地的近千名國內各界人士前往美國考察、培訓、訪問。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他出資組織美國加州華人、華僑和中國留學生共萬餘人,舉辦莊嚴的升國旗慶祝活動,在熊先生的主持下,首次以民間集會的方式,在美國上空升起了五星紅旗,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這次活動的有關圖片,現陳列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成爲愛國主義敎育的生動敎材。
在香港回歸之日,熊德龍又在美國組織了盛大的歡慶慶典。當他看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之時,他竟激動得熱淚盈眶。可以想象,在異國他鄉,在那種特殊的環境里,熊德龍要表達他對中國的熱愛,是何等的艱難,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和魄力。熊德龍先生以實際行動證明瞭自己的話:“我身體內流動的雖然不是炎黃子孫的血,但我胸膛里跳動的始終是一顆中國心”。
   1999年12月20日,熊德龍先生在出席澳門回歸的儀式上親眼目睹了他的小孫子代表海外游子將一個裝有象徵澳門的托盤親手交給中國代表團,他又一次流下了熱淚。當記者問及爲何叫小孫子去完成這樣一件神聖的大事時,熊先生飽含深情地説,爲的是讓每一個海外鄉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家”。 (伊利華報綜合整理)

   
   
 
 
 
 
 
 
 
 
 
 
 
 
 
 
 
 
 
 
 
 
 
 
 
 
 
 
 
 
 

 

 
 
 
 
 

 

 
 
 
 
 
 
 
 
 
 
 
 
 
 
 
 
 
 
 
 
 
 

 

 

返回主页